你以为很不卫生,其实很健康的7种行为!
在门诊中,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前来就诊时忽然说起:“医生,我家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,我都快急疯了,这样不会生病吗?”她显然很焦虑。但医生没有立刻否定,而是反问了一句:“你是否注意到,他其实很少生病?”
在门诊中,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前来就诊时忽然说起:“医生,我家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,我都快急疯了,这样不会生病吗?”她显然很焦虑。但医生没有立刻否定,而是反问了一句:“你是否注意到,他其实很少生病?”
因为这几件看似日常的小事,其实对应的是人体最关键的生理系统——心肺耐力、神经传导、代谢平衡、昼夜节律稳定性。到这个年龄,能守住这些核心能力,就意味着身体“大厦”的梁柱依然笔直牢固。
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突破 3200 万,6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 1.7%,且每年新增病例超 10 万。更令人焦虑的是,83% 的患者在确诊后 3-5 年内,会从 “轻度震颤” 进展为 “肢体僵硬、行走困难”,甚至丧失自主进食、穿衣能力,生活质量跌至谷底。
10月29日是第20个“世界卒中日”,今年的主题为“尽早识别,立刻就医”。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代成波指出:“卒中发生后,每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,越早救治,大脑损伤越小。”为提高公众对卒中的防治意识,该院神经科代成波、王硕及张斌三位专家近日接受
当孩子频繁出现挤眉弄眼、清嗓子、耸肩等不受控的 “怪动作”,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,而家长的过度干预,恰恰会成为症状加重的 “推手” 。
很多人白天忙碌,夜晚却“放飞自我”:熬夜、暴饮暴食、情绪失控,仿佛夜晚是对生活的“奖励时间”。但健康并不会因你白天努力就默默宽容你夜晚的放纵。你以为的“放松”,其实是血管正在被慢慢榨干。
记性差到忘熟人名字、走路不稳像“踩棉花”、说话颠三倒四、脑容量逐年缩小——脑萎缩正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2025年《中国脑健康发展报告》数据显示,我国脑萎缩高危人群已超5200万,60岁以上人群脑萎缩发生率达38%,其中轻度脑萎缩患者若未及时干预
脑梗不是老年病,是血管病。发病的关键不在年龄,而在血管是否耐得住“突变”。早晨起床,是一天中血压波动最大、血液最黏稠、交感神经最活跃的时刻,任何剧烈动作、刺激行为,都可能成为压垮血管的那根稻草。
秋风一起,送走了酷暑,却也悄悄带走了许多人的健康。比起流感和关节疼,真正悄无声息夺命的“杀手”,是脑梗。
10月10日,白鹿在《莫离》杀青现场轻描淡写的一句“我看病去了”,揭开了她过去三个月里一场无声的健康战役。这场从头痛到暴瘦的“疑难杂症”,不仅让她一度暂停事业,更让粉丝揪心——原来8月几乎“神隐”的真相,是身体拉响了最高级别的警报。
它不是万能药,却在特定人群中,起着无法替代的神经修复作用。尤其是三类高危人群,若长期忽视这类营养素的缺口,神经系统的微损伤就像不断渗水的屋顶,早晚会酿成不可逆的塌方。
早春的清晨,68岁的李阿姨和邻居一起在小区里散步时,突然语速变慢、嘴角歪斜,差点摔倒。送到医院后,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很意外——李阿姨突发脑梗。更令家人不解的是,李阿姨极少吃肉,饮食一直自认为很健康。医生看了她的饮食记录,却摇头叹息:“不是不吃肉就一定安全,反倒
这背后,其实是对失眠的误解,对睡眠障碍的忽视,对医学干预的陌生。真正的失眠,不是睡不着那么简单,它往往是身体或大脑向你发出的警报,提示你可能正处在某种生理或心理的慢性失衡中。
我自己没得过这种病,但我爸中风后也失语过,那种明明有话说却出不来的感觉,看着特别憋屈。
女儿以为是更年期后遗症,没放在心上。直到她几次走错回家的路,才意识到不对劲。我们做了影像学和认知功能评估,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。她最早的改变,不是“忘”,而是“变”。
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,而是身体系统全面“减速”的信号。到了这个年纪,很多老年人表面看似精神矍铄,但身体的底层逻辑已经悄然改变。
数据显示,60岁及以上人群中,平均每人患有2.4种慢性病,其中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骨关节病最为常见。更令人关注的是,近三年内老年人因“多病共存”住院率上升了近30%。
您或家人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:突然发现视力模糊,看不清楚。经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后,眼科医生告知:“眼睛没有问题,建议转诊神经科。”而在神经科,医生根据脑部影像结果解释说:“视力问题是由于脑卒中/外伤/肿瘤等原因引起,原发病控制后视力或许会有一定改善,但也可能终身